欢迎访问美丽乡村法治网!

央视网评:没有文化的特色小镇 是没有灵魂的

时间:2020-08-27  来源:  作者:

  [编者按]近年来,特色小镇在各处拔地而起,是助力供给侧改革、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遗憾的是,不少特色小镇变成政绩小镇,重地产轻产业、重开发轻管理、重商业轻文化的现象比较普遍。如何对错误方向纠偏并跳出发展陷阱?

  今天,《央视网评》推出特色小镇怪象多系列评论第三篇。


  市井百态,寻常生活,最能抚慰世俗心,最具人间烟火气。

  特色小镇被人们寄予记得住乡愁的遐想。我国历史悠久,文化昌盛,各地域、各民族都有拿得出手的文化特色。知名特色小镇中,苏州震泽丝绸甲天下,浙江横店以影视拍摄而闻名,大理喜洲白族民俗独具一格

  可惜的是,很多特色小镇在建设过程中,往往忽略了精神和文脉的延续,丢失了烟火气息和人情味,在商业化、地产化、同质化的路上走偏了,造出大量的赝品景观,让人审美疲劳。正应了那句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背后的问题值得反思。

  特色小镇建设,重外观、轻内核。这个内核就是当地特色文化和风土人情。常见的误区是用做地产的思维建小镇,大拆大建,迁出原始居民和生产生活,取而代之的是冷冰冰的钢筋水泥、公寓酒店,处处是人造盆景,照搬欧式洋房别墅,或江南小桥流水。初看富丽堂皇、古色古香,细看各地造型都差不多,给人一种南橘北枳的感觉。人们寻找的是与拥挤喧嚣的城市不一样的感觉,是千姿百态、小而精致,而不是大而划一。

  特色小镇建设,重商业、轻文化。小镇如果没有文化,就等于没有灵魂。开发者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资本搭台、文化唱戏。不错,商业是文化的重要经济支撑,然而很多地方在开发的时候,过度重视商业利益,小吃一条街、购物一条街,忽略了文化创意,导致商人来了,艺术家走了;消费产业来了,文化产业走了。也有重视文化建设的,但多用舶来文化,甚至是低俗文化,这也等于没有文化。结果往往是,文化不够,地产来凑;特色不足,吃饱喝足。

  文化和商业,不是二选一,而是相辅相成的。文化的感召力和神秘感,激发人们来旅游学习、投资创业、安居立业。有了人气支撑,地方的经济产业才能自我循环,反哺文化培育。我们并不惧怕商业化,担心的是过度商业化、唯有商业化,涸泽而渔。立足当地文化,能做大做强产业,产生聚合效应,例如茅台酿酒小镇、景德镇陶瓷小镇、南浔善琏湖笔小镇等,无不是文化特色鲜明和产业旺盛繁荣。

  文化来自传承,更需要包容和人情味,方能历久弥新。例如,乌镇以江南水乡文化闻名,后来又融入互联网这一新的元素,成为世界互联网大会永久会址,进一步吸引世界精英的目光,助推产业的升级。小镇的后来者未必都是土生土长的,但他们爱上这座小镇,也许是为这里的一个传说,一座老宅,一杯浊酒,一次回眸,他们记住这里、贡献这里,漂泊的心留在这里。

  特色小镇不一定是人群熙熙攘攘,但一定是让人流连忘返。商业驱动带来小镇短期的人气和效益,唯有深挖文化的魅力才是发展的持久引擎。失败的经验教训已经不少,切莫再商业至上,让人去了一次不想再去第二次,使得小镇陷入死亡的陷阱。特色小镇回归文化,充满烟火,才能生机四射。正如那首著名的小曲唱道:小城故事多,充满喜和乐,若是你到小城来,收获特别多。

相关文章

热点关注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美丽乡村法治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人源汇志网络技术有限公司主办-全国三农信息一体化应用平台--中农兴业工程指定网站

美丽乡村法治网 mlfz.china-village.com.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7744786 监督电话:1861292553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744786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

全国三农信息一体化应用平台
北京人源汇志网络技术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