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水:多种就业形态确保搬迁群众稳岗增收
时间:2023-07-14 来源:贵州省乡村振兴局 作者:佚名
近年来,惠水县聚焦促进搬迁群众就业增收目标,探索出了“七种就业形态”,实现搬迁群众高质量就业。截至目前,已完成有劳动力搬迁家庭就业3118户12760名,就业落实率达100%。
“点对点”输出就业。惠水精准建立“就业意愿、岗位供给”两个台账,紧盯关键时机,全方位推送园区周边就业信息。采取政府引导、群众自主选择等方式,实现就业“省外输出一批、省内转移一批、就近就地就业一批”。截至目前,“三个一批”方式累计推动8000名以上搬迁群众实现就业。

“传帮带”组合就业。惠水探索出台组织劳务输出奖补政策,对“传帮带”组织外出务工的能人大户,根据带动人数给予相应补贴;对采取“组团式”“搭伴式”等外出务工的搬迁群众给予车费补贴等,实现搬迁群众就业“阵雁效应”。截至目前,600余名搬迁群众通过“传帮带”方式实现稳定就业。
“家门口”就近就业。利用搬迁安置社区门面等资源引进和扶持帮扶车间、企业开发灵活就业岗位,惠水实现搬迁群众就近就地就业。截至目前,引办贵州伊科达制衣等就业车间19个,助力300余名不便外出的搬迁群众实现“家门口”就业。
“意愿式”灵活就业。惠水县充分发挥“一中心一张网十联户”作用,整合搬迁社区周边花卉苗木、蔬菜、养殖、茶叶等基地务工需求,帮助50岁以上就业技能单一但有农耕意愿的搬迁半劳力、弱劳力实现灵活就业。截至目前,200余名搬迁群众在城郊都市农业中“大展身手”。
“辐射式”带动就业。以“万企帮万家”为契机,充分发挥地方资源优势,惠水县精准收集辖区企业用工需求,开展“报名、培训、推荐就业”一站式服务,助推有就业意愿的搬迁群众“无焦虑”就业。截至目前,900余名搬迁群众在园区稳定就业,1200余名搬迁群众在城区“二三产”岗位实现就业。
“托底式”辅助就业。惠水县整合乡村振兴衔接资金、东西部协作资金等,在安置区及周边企事业单位适度开发环卫、协管员等公益性岗位,着力解决老弱劳动力就业问题,最大限度对就业困难的搬迁群众进行托底安置。截至目前,400余名就业困难人员实现专岗或公益性“托底式”就业。
“奋发式”自主创业。通过落实场地减租、税费减免等政策,惠水县利用安置区商铺资源为创业者铺通“绿色通道”,提供“一站式”创业策划指导和创业贴息贷款服务,帮助创业人员化解融资难题,实现有条件的搬迁能人创业就业。截至目前,155名搬迁群众实现从“打工人”到“小老板”的华丽转变。

相关文章
- 无锡市开展节前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调研指导
- 宿迁市开展春节期间草莓质量安全专项风险筛查
- 苏州市吴江区顺利完成土壤类型野外校核工作
- 骆马湖渔政:执法“组合拳”打好冬季“护渔战”
- 江苏省农业农村厅公告第1号(2025年执业兽医资格...
- 省植保植检站组织开展瓜类检疫性病害联防联控
- 探索“五聚模式” 彩票公益金全面赋能黑林镇乡村振兴
- 江苏洪泽湖:保持“动态清零”高压态势,推动禁捕秩序...
- 省农业农村厅开展走访慰问离退休干部活动
- 连云港市农业农村局开展春节期间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检...
- 昆山市农业农村局多维度统筹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
- 守好“关键点” 严防“节日病” | 骆马湖渔管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