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科研团队提出棉铃虫绿色防治新方法
时间:2024-01-04 来源:四川省农业农村厅 作者:佚名
2023年12月13日记者从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了解到,科研人员从棉铃虫产卵的独特行为入手,揭示了其选择产卵地点背后的化学感受机制,有望为棉铃虫这一世界性重大农业害虫的绿色防治提供新思路和新策略。研究成果北京时间13日发表在国际期刊《当代生物学》上。 棉铃虫对棉花、玉米、小麦等300多种农作物都有严重危害性,具有迁飞距离远、繁殖能力强等特性,对化学杀虫剂易产生抗药性,防治难度大。因此,开发绿色的、针对性强的棉铃虫防治方法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针对昆虫行为的过往研究显示,棉铃虫雌虫产卵后,虫卵会释放出一种特殊的气味,可以阻止其他雌虫在相同的地方产卵,这种独特的行为被称为“昆虫产卵忌避行为”。但是,这种气味如何引起昆虫的忌避行为,其中的机制一直不明确。 对此,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研究员王桂荣团队通过气相色谱质谱法和气相色谱-触角电位联用仪等技术,在棉铃虫虫卵表面鉴定出三个具有生物活性的长链脂肪酸甲酯。实验证实,这三种卵表化合物及其混合物都能够显著引起棉铃虫产卵忌避行为,即阻止棉铃虫在特定区域产卵,同时在棉铃虫触角的神经元中找到了能够识别这些气味的基因,这意味着科研人员从分子和神经水平上掌握了昆虫产卵忌避行为背后的化学感受机制。 “基于该研究,科研人员下一步有望研制出针对棉铃虫产卵的行为调控剂,用更加绿色的方法阻止棉铃虫在特定的田地里产卵,有效地保护农作物。”王桂荣说。 该研究由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挪威科技大学等机构合作完成。
相关链接>>
原文链接:http://nynct.sc.gov.cn/nynct/c101264/2024/1/2/71dc04670d164436ad3987bd7c9032c8.s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相关文章
- 无锡市开展节前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调研指导
- 宿迁市开展春节期间草莓质量安全专项风险筛查
- 苏州市吴江区顺利完成土壤类型野外校核工作
- 骆马湖渔政:执法“组合拳”打好冬季“护渔战”
- 江苏省农业农村厅公告第1号(2025年执业兽医资格...
- 省植保植检站组织开展瓜类检疫性病害联防联控
- 探索“五聚模式” 彩票公益金全面赋能黑林镇乡村振兴
- 江苏洪泽湖:保持“动态清零”高压态势,推动禁捕秩序...
- 省农业农村厅开展走访慰问离退休干部活动
- 连云港市农业农村局开展春节期间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检...
- 昆山市农业农村局多维度统筹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
- 守好“关键点” 严防“节日病” | 骆马湖渔管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