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美丽乡村法治网!

林西县五十家子镇:千方百计凝聚力量 做强产业发展文章

时间:2024-02-01  来源:内蒙古自治区农牧厅  作者:佚名

  

  一栋栋大棚拔地而起、智能牧草车间里笑声盈盈、食用菌全产业链迅猛发展……如今的林西县五十家子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23年,经过探索新机制引领万亩撂荒地治理、水库清淤制肥等一系列5000万元以上大项目落地的历练,广大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能力提升了、作风转变了、自信心增强了、精气神提振了;全镇菌、牛、稻等产业蓬勃发展,群众内生动力不断激发,靠努力奋斗过上新生活的良好风尚逐步形成。

  一、“周一夜例会”激发强镇“政能量”

  良好的精神面貌,是镇域发展的重要前提,是每名党员干部必备的“门面”。林西县五十家子镇聚焦“精准细实快”要求,紧盯“党委引领,班子带头,干群同心”三个维度,搭建“周一夜例会”平台,通过逐一汇报上周工作、下周计划以及推动过程中遇到重点、难点、疑点问题,利用精准点评、集中会诊、头脑风暴等方式,着力打造一支见工作就干、见第一就争的干部队伍,点燃了“五十家子镇大有可为、未来可期”的干事激情。

  “周例会是我吃透上情、下接地气的重要渠道,我包联的西耳子村出现了个别集体棚圈收缴租金难等问题,通过周例会,大家集思广益、出谋划策,我们成功追缴租金4.5万元,这个过程,我受益匪浅。”五十家子镇组织委员孙秀玉谈起“周一夜例会”打开了话匣子,她之前一直在党建办工作,接触乡村振兴、产业发展、农林牧水等其他工作不多,现在“周一夜例会”平台给了她充足的底气,成为五十家子镇合格的“精准向导”。

  截至目前,五十家子镇“周一夜例会”已开展23期,效果凸显。形成“1名科级干部+包村工作队+包联行政村+党员+群众”的方式纵向传导,群众的“急难愁盼”和“大事小情”逆向上报,全镇大小事务形成闭环通道,实现最短时间“民有所呼,我有所应”。同时严格按照“定人定岗定事定责”快节奏、高效率的办事方式,推动思想统一、力量凝聚、目标清晰,把更多的“将来时”转化为“进行时”、“完成时”。2023年,五十家子镇实现零越级上访,解决群众“急难愁盼”事件362件,完成固定投资2.03亿元,群众满意度稳步提升,创新发展环境欣欣向荣。

  二、“盘活田产”整治万亩撂荒地

  “今年,我们将再次启动6000亩撂荒地的复垦改造工作,预计五一假期之后可以完工,开始耕种。”站在查干沐沦河畔的堤坝上眺望大片荒田,大马金村支部书记杲旭九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村里沿河最后1577亩的撂荒地,即将变身“希望田”。

  五十家子镇位于林西县最北端,查干沐沦河穿境而过,早年间,沿河两岸万亩良田。据70多岁的孤榆树村村民吕景阳回忆,20多年前,沿河耕地种小麦,亩产800斤,但因洪水灾害,再加上河床抬高明显,导致雨季汛情不断,万亩良田撂荒了20余年。大片的荒山岗地让五十家子镇党委、政府看在眼里、急在心头,一班人决心改变现状,争取县委、县政府的支持,与林西县自然资源局合作,探索“招商引资+产业发展+土地整理”发展的新路子,提高土地资源的综合利用率。

  “土地关乎群众利益,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我们一户一户去做思想工作,对于十分固执的农户,包村领导、驻村工作队、村干部就每天到他家里去,直到做通他们的思想工作。”孤榆树村支部书记于学东笑道。

  2022年冬季,五十家子镇千方百计,历时3个月,将沿查干沐沦河5个行政村的分散在各户手中的10000亩土地集中流转,把小田连成大田。2023年,五十家子镇初步整理4000亩水稻试种成功,万亩撂荒地改造种植水稻项目一期成果显著,二期6000亩撂荒地已完成土地流转,开始复垦。带动村民户均增收3000元,村集体增收近150万元。2024年,力争万亩撂荒地变身“米粮川”。

  土地盘活后重新焕发了活力,村容村貌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的查干沐沦河两岸田阔路直树成行,秋季来临时,万千候鸟翔蓝天。村民们看到村子的变化,发自内心地感叹,日子越来越有奔头了!

  三、“科技草原”闯出牧业新路子

  五十家子镇肉牛养殖协会会长缪占民家养了150头育肥三代以上的西门塔尔牛,这两天,他家的牛吃上了智能牧草种植工厂里培育出的麦芽草。

  笔者跟随缪占民来到厂房内,一排排培育托架上,层层托盘里绿油油的大麦苗长势良好,构成一道乡村振兴亮丽风景。据了解,牧草工厂内的生产系统,采用无土栽培,通过智能温控、自动微喷浇灌、LED灯光照射等,满足种子生长所需的温度、湿度、光照、营养等条件。产出的麦芽草营养成分要比普通的饲草高,榨汁后口感香甜,牲畜吃得好、消化好,还节省了成本。

  五十家子镇敢于突破、勇担风险,本着探索实践资源节约型现代畜牧业的初衷,积极争取资金,在南沟门村“退院进园”肉牛养殖小区里建设600平方米的“智能水培饲草工厂”,该工厂于2023年9月建成,目前正在试运营。

  “我们这有400个托盘,每天可产鲜草4吨,可以实现一年四季不间断产出。”缪占民拿起托盘向笔者介绍,工作人员要先对小麦种子进行清洗、臭氧消毒、催芽,然后再均匀地分布到盘子上,再通过智能控制水和温度、湿度。在无菌的环境中,不添加任何的营养液,差不多七天就能长成。试运营阶段,每天100盘能产出一吨左右的鲜草,可喂养140头牛。 

  他告诉笔者,经过了20头牛一个月的对比试验显示,饲喂麦苗草谷草混合粮,每头牛每天饲喂成本14.55元,饲喂玉米青贮谷草混合粮,每头牛每天18.7元,每天每头牛可节约成本4.15元。

  今年,五十家子镇将立足畜牧业发达、饲草需求量大的实际,大力宣传推广智能牧草工厂,努力让智能牧草工厂发展成为解决饲草料短缺、降低养殖成本、促进农牧民增收、壮大村集体经济的“新大陆”。

  四、“草原花菇”鼓起群众“钱袋子”

  瑞雪兆丰年。雪后的塞北小镇一片白茫茫,食用菌产业园区的暖棚里却迎来了春天,一朵一朵花菇排列在菌棒上,长势喜人。据太平庄温室食用菌产业园区负责人付海燕介绍,当前园区每天出菇2000斤左右,雇用工人37名,每天工资130元,不耽误家里接送孩子、照顾老人。

  目前,五十家子镇有标准化食用菌种植园区5处,共种植草原花菇和平菇1300万棒,占地面积2917亩,冷棚1079栋,双层冷棚178栋,暖棚236栋。2023年,持续发挥出租土地赚“租金”、就地务工赚“薪金”、自主经营赚“现金”、参与管理赚“底金”和年末绩效赢分红的“四金一红”联农带农发展模式,带动群众参与经营务工人数达460余人,人均年增收2万元左右。

  同样热火朝天忙生产的还有春盛现代化菌棒生产车间,六条智能、自动标准化生产线不停作业,工人们忙碌有序地在自己的岗位上做着称心活儿,叉车、装载机来回穿梭……一个产业特色鲜明、要素高度聚集的现代科技农业生产场面令人欣喜。

  “以前在外务工,妻子在家种地养牧,去年听说咱们林西县有大企业招工,就来培训应聘,智能车间工作条件好,工资也高,一个月5000元,还能帮帮家里的忙。”任数学是一名通过公司技术培训后上岗的新型技术工人。他主要的工作是管理拌料机器。

  “车间目前日产10万棒菌棒,采用的是现代化智能生产方式,拌料灭菌全是机械化作业,菌棒加工全自动化,有工人37名,都是经过岗位培训成为技术工人的。一路之隔的春启深加工车间正在安装深加工生产线,预计今年开始生产,咱们食用菌将开启全产业链发展之路。”企业负责人吴春和介绍。

  下一步,五十家子镇将继续深耕产业链条,全力推动春启深加工项目,尽早完成日产9吨复合铝箔袋装和马口铁罐装食用菌罐头、日产食用菌调味品1.25万瓶生产线试运营,投产后,可带动就业500人,实现年产值2亿元。逐步带动更多群众实现“身份”的华丽蜕变,稳定增收,蹚出致富新路。

  征途漫漫,惟有奋斗。五十家子镇将立足新发展阶段,把握新发展格局,抓住新发展机遇,坚持全镇一盘棋,主动担当、加压奋进,转作风、提形象、抓规范、促提升,奋力谱写镇域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打印 关闭

   信息来源:林西县农牧局 赵晓彤


原文链接:http://nmt.nmg.gov.cn/xw/msdt/cf/202401/t20240126_2447434.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相关文章

热点关注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美丽乡村法治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人源汇志网络技术有限公司主办-全国三农信息一体化应用平台--中农兴业工程指定网站

美丽乡村法治网 mlfz.china-village.com.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7744786 监督电话:1861292553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744786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

全国三农信息一体化应用平台
北京人源汇志网络技术有限公司